文/王克剑
近期,北方地区迎来“七下八上”的多雨期。持续不断的降雨,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挑战,给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不便,给城市运行带来安全隐患。面对雨季带来的诸多关于城市运转问题,韧性城市给出解决方案。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通过“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来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进而提升城市品质。韧性城市,早在2020年疫情初期就被提及;随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建议、各地城市总规划中,均被强调建设的必要性。
塑造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面对愈发多变的气候环境、愈发棘手的城市危机等问题,如何建设韧性城市,值得探讨。
推进城市基建更新 提升城市韧性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在城市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成为大势所趋。打造韧性城市,应全面梳理市政基础设施风险清单,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建立防汛预警、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及时清淤疏通排水管网,维修更新缺失损坏的井盖、雨水箅子等排水附属设施;利用自然洼地、绿地、滨水绿带、留白增绿空间等实现雨水调蓄和溢流污染强化净化;改造提升城市主干道,打通城市环线,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打造“15分钟城市生活圈”;建设停车智慧管理系统,实施路口渠化改造,推进城区疏堵保畅;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柔韧性。
推进新城建发展 提升城市韧性
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新旧治理模式交替、城镇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阶段,以城市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应用创新为驱动,面向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构建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信息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新城建成为打造韧性城市的选择。新城建的发展应结合各个城市实际情况,建立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与管理平台,推动诸如灯杆、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分布式、微循环、多向联通转变;打好数字底座,建好基于“一网通联”“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同步建立健全城市体检体系,提升城市安全、建设、预警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水平,促进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市群互通共享 提升城市韧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流动已从城市内流动转变为城市间流动,风险防控越发呈现出跨域性与连锁性,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城市应升级信息链,提升应急反应速度,重点提高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信息设施的区域覆盖范围,支撑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评估分析,保障重大风险灾害时期的正常生活;各城市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应主动融入城市群发展,各城市之间应建立政策同步、标准统一、结果互认的长效化、可持续的区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资源保障合作机制,通过发挥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的优势,开展城市群安全风险评估,统筹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确定管控级别、有效降低救灾成本,提升城市抗风险韧性。(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