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乡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城乡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等功能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更加看重具有多元功能的城乡社区,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性、便捷性、安全性。
社区广泛分散在城乡各个区域。无论在城市核心区还是城市郊区或是乡村地区,只要让人们在一定区域、花少量时间把健身、入学、看病、养老、休闲、购物等日常生活所需问题都解决,这些区域可能就是不同群体心中的“优质社区生活圈”。
我国城市经过多年高速扩张式发展,积存了不少诸如公共空间不足、公共服务欠缺、生态环境污染等发展弊病。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每个社区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大规模的新开发转向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于城市更新地区,要加快城市多元空间的修复,摒弃大拆大建思维,积极治理“城市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持城市特色风貌,科学、可持续地推进商业区、居住区更新,有机更新完善各类服务要素,积极释放存量空间,提供多元社区服务;对于城市老旧小区,应加快补齐短板,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水、电、气、网等管线,增设电梯、助老、绿地等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推进社区生活圈之间各类服务要素的共建共享;对于城市新建地区,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详细规划,科学合理确定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和空间布局,让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需求、时代发展相适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提升社区空间的韧性,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反馈和优化机制,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形成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往,在构建生活圈之际往往忽视对乡村的覆盖。而我国乡村数量多、人口规模大、且分布广泛,乡村社区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空间缩影,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品质,能够促进当地百姓就地城镇化,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
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在尊重乡村山水格局基础上,保护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治理各类污染,推进危房改造,提升乡村生态空间品质;融合乡村传统文化,汲取乡土元素,鼓励就地取材,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交往场所,增强乡村社区的归属感;通过合理科学配置乡镇社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物流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社区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加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提升农民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推动城乡资源要素有机流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的品质与活力。
城乡生活品质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尺度之一,城乡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在今后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打造健康、安全、韧性、绿色、智能、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加快城乡社区各类要素融合步伐,才能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