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0、41、600。每次路过新村港,看到在汹涌海浪中突上突下摇曳的小渔船,陵水新村镇渔民小学52年来在校学生数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校长王谨珠脑海中。“这突上突下的小渔船就好似渔民小学的办学史。”触景生情的王谨珠向记者介绍渔民小学如何由“浪尖上的小学”一步步兑变成省级特色学校,将疍家渔歌引进校园,传承疍家文化的历程。
陵水新村渔民小学内体现疍家文化的文创墙。记者 利声富 摄
“浪尖上的小学”开启渔民子弟知识大门
坐着老师摇曳的小船上学,在晃晃悠悠的渔船上读书、写字……这样的情景,放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很惬意、很诗意、甚至浪漫。“但那时候却是一种煎熬。”现已退休、新村海上渔民流动小学(现陵水新村镇渔民小学)第一任校长的李朝相指着几张发黄的照片感慨万千地说。
在陵水新村港,生活着来自广东、广东、福建,以“舟楫为家”或者在海边用竹子、木茅草棚居住的渔民被称为疍家人。由于他们长年在海上捕鱼为生,孩子们根本无法接受教育。
陵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上课情景。学校供图
“既然孩子们下不了船,就在船上教书吧。”当时的陵水新村公社把附近有点知识的青年和渔民召集在一起时,他们作出一个从此改变疍家渔民子女未来的决定。
“1969年1月19日,陵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开学日,停泊在渔港内的每艘渔船都挂满了彩带,渔民敲锣打鼓,唱着渔歌,非常热门。”回想起当初开学情况,李朝相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当时,听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要开学后,李朝相当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当时学校仅有的3名老师之一。“那时条件非常辛苦。”李朝相说,没有课桌,他们就用船上木桶翻过来当课桌;没有黑板,找来船上的木板竖起来就当黑板;没有教材,老师们就自己编纂。
陵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上课情景。学校供图
李朝相说,每天东方刚露白时,老师们就划着小舢板驶向各艘小渔船,孩子们早已背着书包站在自家渔船上等待。
让李朝相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当时的小渔船特别小,海浪又大,他们划着小舢板穿梭在渔船间接孩子上学时,颠簸特别厉害。接完孩子,老师晕得直呕吐,再加上用来上课的渔船晃悠不停,老师们几乎是边吐边上课。
由于船上是露天的,没上一会课,大家都汗流浃背。“如果天气太热,大家就下海泡一会凉快就上来继续上课。”这样的场景,李朝相每天都遇到。
陵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老师划船接学生上课情景。学校供图
但老师们没有一句怨言,坚持给疍家渔民子女上课。同时,老师们还结合渔民长期出海的特点,编制本土教材,教孩子们如何分辨鱼类,如何识别海上气象情况等。新村海上流动小学这所“浪尖上的小学”开启渔民子弟知识大门,最多时,有超过200名渔家子女在海上流动小学接受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陵水新村镇生活的疍家人也逐渐告别以船为家的传统生活方式,海上流动小学也从海上转到岸上。1978年9月,在海上坚持办学9年后,学生们终于坐在水泥教室里上课,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1986年,学校改名为陵水新村镇渔民小学。
陵水新村海上流动小学老师划船接学生上课情景。学校供图
破茧重生 从被撤并学校转变为特色学校
撤并,这是新村渔民小学现任校长王谨珠一生中无法忘怀的一个词。
2015年,当王谨珠从陵水新村中心小学教导岗位上到渔民小学当校长时,眼前的一切让他顿时傻眼了:全校只有1至3年级,共41名学生,5名老师,再加上破旧的教室、杂草丛生的校园……“说真话,当时心里挺失落的。”王谨珠说。
未想,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你们学校学生太少了,撤并到新村中心小学。”2016年,当陵水教育局相关领导告诉王谨珠这一消息时,王谨珠第一反应是,这是陵水唯一一所传承疍家文化的学校,不能让它就这样没了。
王谨珠的想法与当时41名疍家学生家长想法不谋而合。“校长,如果渔民小学没了,恐怕以后孩子没地方学习疍家文化了。”41名家长向王谨珠投去急切的目光。
“非常高兴,经过努力,传承疍家文化的渔民小学得以保留下来。”王谨珠说,他深知,如果不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渔民小学最后还是被撤并。于是,他狠抓教风、学风建设。“3年打好基础建设,5年成农村示范学校”,这是王谨珠给自己和全体老师立下的目标。
陵水新村渔民小学运动场。记者 利声富 摄
“渔民小学变了”,短短2年时间,陵水新村镇的居民惊讶地发现,渔民小学往日热闹的琅琅读书声又回来了。于是,许多舍近求远到其他学校读书的孩子又回到渔民小学读书。
经过2年的建设,2018年,新村渔民小学恢复了完全小学。只3年时间,渔民小学在校学生由41名增加至300多人。
2021年1月,撤并又摆在王谨珠面前。但这一次,不是渔民小学被撤并,而是其他学校撤并到渔民小学。
为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陵水陆续进行布局调整。其中,将新村中心小学南湾分校合并到新村渔民小学。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我们自身不发展,其他学校怎么撤并到我们学校?”王谨珠一句反问,也是新村渔民小学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最好佐证。
9月9日,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在陵水新村渔民小学看到,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学生宿舍、食堂、电脑教室、美术室、音乐室、足球场、篮球场……学校的设备设施比较完善,成了一所省级特色学校。“今后学校将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夯实硬件设施基础,引导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王谨珠介绍。
目前,新村渔民小学共有600名学生,27名老师。一直以来,学校老师潜心教育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的天赋、天性和爱好兴趣,采取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此外,老师还加强感恩教育,经常通过班级微信群提醒孩子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洗碗等,从小培养孩子们养成帮父母分担的良好习惯。“新村渔民小学从一所面临被撤并的学校一跃成为省级特色学校,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王谨珠说。
将疍家渔歌引进校园 将疍家文化传承下去
“疍家文化是渔民小学的根,绝不能丢。”采访中,王谨珠多次提及学校如何将疍家文化传承下去。
走进新村渔民小学,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教室里,走廊中,疍家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陵水新村渔民小学校园一角。记者 利声富 摄
学校大门两侧布置的文创墙,采用船形状。第一面文创墙介绍疍家文化栏中,详细介绍了疍家文化中的唱出独特水乡风情的咸水歌、疍家人的风俗文化、疍家人的语言、疍家服饰以及疍家婚礼的知识。同时,还有水上救援知识等。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经常邀请蛋家渔歌老师李秋兰等走进学校,教孩子们传唱疍调。同时,为让更多人的关注到疍家文化,李秋兰还成立疍家文化传播工作室。
“陵水新村镇渔民小学秉承历史文化优势的同时,下一步疍家渔歌将走进校园,特别是随着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投入使用,渔民小学将每周设置两节课时,让感兴趣的孩子们学疍调,传承疍家文化。”王谨珠说。
记者 利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