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五指山这片刀耕火种的土地上,黎族、苗族创作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所彰显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魅力,也是与世界连接的“纽带”。这不,近年来,五指山练足“内功”提质升级,用“绣花功夫”把这座城市的民族文化由内向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用属于她的“民族精气神”荣居登上“2020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百佳县市”榜首,以96.04的总分成绩脱颖而出、登榜单第一名,用“民族”这块金字招牌提升了“翡翠山城”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周围群山环抱,烟雾缭绕,森林茂密,被誉为“翡翠山城”。
每年“三月三”是这里黎苗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别具特色的宾馆、黎村苗寨都会吸引大量游人前来,在此感受民族传统风情带来的震撼。
趣味性十足的竹竿舞,黎族苗族兄弟手中的牛角号、龙旗、锣鼓,还有民族少女悠扬的歌声……
这些都是五指山民族风情的代表,也是五指山摘得“2020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百佳县市”榜单桂冠的底气。
近年来,五指山市政府与民族文化民间机构将这些散落的、隐形的传统民族文化信息重新挖掘梳理,通过守住原始民族村落与传统技艺的“筋骨肉”,推动其活化创新,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如今,五指山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正提炼出黎族苗族原生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以全市非遗传承项目为例,全市共建立各类非遗传习所20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56名,织女绣娘129人,积极引导和鼓励非遗传承人建立7了家非遗工坊。通过以传习所、非遗工坊成为非遗传承、技艺培训作为活化创新的主阵地进行开展,2020年来,共带动黎锦技艺、黎族竹木器乐、苗族刺绣3个非遗项目,每年开展技能培训21期,受众7200人次。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年销售额约119.7万元。今年上半年,举办非遗项目社会类培训班共22期,累计惠及8800人次。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刘香兰:我是13岁开始跟母亲学习织锦技艺,然后在2007年,在五指山市政府的帮助下,创办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就是通过传习所把全村妇女集合起来织锦,既可带领大家致富,又带领贫困户脱贫,又能让更多的人学习黎锦技艺,然后这项民族技艺文化也能传承下去。传习所开创以来培训都是免费的,每年都有100多人学到织锦技术,到目前织锦技艺普及到了全市5个织锦专业村,有2100多名黎族妇女常年在编织黎锦旅游工艺品。
同时把“非遗”这项民族文化与学 “联姻”,与全市14所中小学共建非遗项目培训基地,“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实践课程教学,全年惠及1.6万人次以上。
除以上的全市非遗传承项目外,开展民族文化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也是作为守住传统技艺的“筋骨肉”缩影之一。据统计,民族文化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共整理民族文化相片资料数千张,刻录摄像光盘、录音光盘一批,搜集整理民歌民谣、谚语、民间故事数百首(篇),收集到“非遗”代表性实物藏品342件。整理制作《“非遗”宣传折页》、《资料汇编》。
文化馆馆长 张欣欣:从2007年开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文字记录、录音、摄像、照相、征集实物等手段,对全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并将列入我市“非遗”保护的市级以上项目均制作了项目保护规划。
同时,黎族苗族文化是海南中部旅游文化结构中主要的人文资源,民族文化与山林自然资源相配合,构成海南中部旅游的优势资源。如置身在掩映在翠绿的山色中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亦或是置身于五指山各个黎族村庄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而且,每年除了三月三传统节日外,在节假日展演中,你还可以和黎苗族歌手一起唱上几嗓,与传承人们一起学织黎锦、竹藤条编织藤器、苗族刺绣蜡染等技艺,还可以品山兰酒、五色饭……游客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亦凭借生产性方式得以保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专业专家 王悦:就她们的服饰,因为我做服装的,她们的服饰其实非常吸引我。就是我们先把经线绷染,然后再进行织绣,像这样的技艺,其实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失传没有人在做了,那么这边还在活化的传承,我觉得这个很不容易,而且我们这边有这么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传承人,这个挺惊讶的,这个太厉害了!
木兰汇太美慧谷创始人 陈婷:我第一次来五指山,我来了我被惊到了,我没想到海南这样的地方,还有非遗的这么多作品藏在五指山的深处,确实很有意外很有意思。
据统计,2020年,我市共开展的文化惠民、非遗文化等展演活动共88期,惠及约637800人次。
于去年底参加录制1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电视和网络展播就惠及百万人次。各类活动均融合五指山市非遗文化元素,使民族文化在活动中传承与创新。
不仅如此,五指山市还加强对黎族苗族文化及相关自然资源的基础研究,把中部民族文化与山地景观、民族特色建筑交相辉映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把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小镇、乡村建筑,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情小镇。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永忠村、南圣镇新村,新春水库水源工程、黎峒文化园……这一比比皆是的民族村寨、项目建筑,就是“原汁原味”民族风情的最真实写照。
追根溯源,五指山作为曾经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她自带有老州府的历史资源与传承历史文脉的荣光,此外,富有民族特色、馆藏文物最多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也坐落此处,一方是积淀着琼州文韵的人文之地,也是承载民族记忆的菁华宝库。这也足以显现,民族文化已是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并且是深耕厚植的。
此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来看,2020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项,分别为国家级4项,省级6项,市级13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今年来,又新增了黎族传统制茶技艺、黎族传统酿酒技艺等4个非遗项目。
巍巍五指山,无论是城市历史文脉、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是历史文物展示,又亦或是从以前的只逢节日庆典歌舞唱跳到现在的载歌载舞日常化,从单一的民族建筑特色到随处可见的交相辉映……无不体现出了五指山民族的“无形”文化到现在“有形”呈现。这一个个数据显示,一项项硕果展示,也都在无声的向你述说着“翡翠山城”黎苗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黎族苗族人民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之美,以及五指山民族文化的广褒融合。它犹如散落在人间的奇珍异宝,用它的民族风情在海南这块宝地中散发与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引客来的同时,也悄无声息的担起了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百佳县市第一名的“颜值”担当。
记者 小温 晓贞 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