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商务厅、海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海南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其中针对符合条件的会展项目累计奖励最高可达5700万元,力度之大震撼了国内会展圈。那么,目前海南会展业发展情况如何?当地有哪些会展业发展优势?此次新政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中外会展》记者采访了海南省会展协会常务副会长、海南红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华。
政府主导类展会占比较大
谢国华认为,就目前来看,海南会展业的整体发展尚未呈现出特别显著的突破性变化。其中,在节庆、赛事、演艺等板块的表现可圈可点,目前已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从展览领域来看,一直以来海南的展会项目中政府主导类占较大比重,如农业、旅游领域的展会多由政府推动。不过,部分展会现在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进行市场化改革,现在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政府主导类展会的核心方向都是为了推动本地产业发展。但无论是引进的外部展会项目,还是本土培育的展览品牌,虽均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但目前其规模与影响力仍未充分显现,尚未出现能够显著带动或引领本地产业发展的标杆性展会项目。
若从市场化运作的视角来看,当前海南全市场化展会的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尽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推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但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与落地仍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国家赋予海南的战略定位,尚未完全转化为可依托的成熟政策红利,目前尚未出现能够深度结合封关后政策优势的大型市场化展会项目,更未形成具有标杆意义的展会IP。另一方面,若聚焦于以促进本地消费为导向的展会,海南当前的消费集群效应尚不突出;而从产业基础来看,尽管本地各产业均有布局,但尚未形成足以支撑大型博览会的核心优势产业,难以孕育出具备规模效应的产业类展会。
自贸港与会展业相辅相成
谢国华强调,当前的状况并不意味着海南会展业的未来会一成不变。他希望会展同仁能换一种角度和眼光来审视海南会展业,避免直接套用北上广深等内地一二线会展城市的发展逻辑与评价标准。
因为海南与这些城市存在显著差异,若生硬对比,海南的短板会格外突出。例如内地会展强市所具备的产业基础、市场成熟度等核心优势,恰恰是海南当前的薄弱环节。作为深耕海南会展业多年的从业者,谢国华对自身的痛点有着清醒认知。他更想聚焦的是,随着今年封关运作进入关键节点,海南会展业在这一重大机遇下的发展可能。
谢国华表示,从国家战略与海南独特定位的视角审视其会展业发展,便能立足更高维度、着眼更长远未来。海南会展业的核心发展逻辑,需深度契合国家赋予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定位,其底层逻辑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一脉相承。
从会展业的本质来看,其核心功能在于促进贸易流通,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定位,恰好为这一功能的升级提供了天然土壤。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海南正逐步成为连接内外循环的关键枢纽:一方面助力中国品牌借由海南平台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及RCEP成员国搭建桥梁。这种“双向贸易通道”的独特价值,正是海南会展业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海南拥有发展会展业的先天优势——它是全球少有的兼具完善基础设施与优质生态环境的“国际交往空间”。经过近30年国际旅游岛及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海南已形成完备的酒店集群、便捷的交通网络,加之四季宜人的气候与独特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线下交流、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日益完备的会展场馆设施,‘硬设施’与‘软环境’的双重优势,让我对海南会展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海南从事会展行业的原因。”谢国华感叹道。
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
谢国华认为,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会展业前景确实十分光明,但当前在市场竞争、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当此关头,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海南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
首先最核心的就是推动了会展业的市场化,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政策明确将政府主办的展会(如消博会)排除在财政奖励范围之外,这类展会由各厅局根据需求单独立项保障;而奖励资源则向市场化展会倾斜,政府也在逐步退出展会主办舞台。这种“以奖励促发展”的逻辑值得肯定: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出成效后获得财政激励,既避免了资源错配,又能倒逼行业提升自主运营能力。
但结合海南会展业实际来看,市场化转型需要“循序渐进的培育周期”。当前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政策红利尚未完全释放,市场主体的培育、产业链的完善、消费与产业基础的夯实都需要时间。若奖励标准设置过高,可能导致多数市场主体“够不着”,反而削弱政策的引导作用。
谢国华表示,任何展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甚至有些如路亚、精酿啤酒等专业度高的细分领域展会,在规模上本就难以壮大。但这类展会却能让会展企业积累市场化运营经验,逐步打造形成“小而精”的特色IP。因此,政府在鼓励企业举办大型展览的同时,也要聚焦“如何让更多市场力量进入会展赛道”:通过政策降低试错成本,让更多的企业在实践中摸索自贸港政策与展会运营的结合点,待封关后政策红利释放时,自然能生长出匹配海南定位的大型展会IP。“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培养出更多的当地会展人才。只有做到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海南会展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谢国华感叹道。
但谢国华也指出,对于国内已成熟的专业B2B展会品牌而言,现在入驻海南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这类展会深耕专业领域,拥有成熟的运营模式、显著的品牌效应,当这些要素与海南自贸港“投资自由、服务贸易自由、货物进出自由、人员往来自由、资金流动自由、数据流动自由”的政策优势相结合,必然能够极大地推动展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展会乃至主办方的国际化水平。
由于疫情的影响,现在企业的营销采购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企业发现,不参展也能做好营销、做好采购;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观念也变得更为谨慎。这已经成为国内会展业的巨大挑战,也间接导致会展出海成为了行业热点。“因此,我认为,现在中国会展业最大的机遇之地就是海南。以后海南的会展业也将聚集两个关键词:出海,助力中国的品牌出海;国际化,本土的企业、项目、人才等的国际化。我们协会以及当地会展企业,也非常愿意为广大会展同仁来海南办展办会做好对接、做好服务。”谢国华强调,只要持续锚定自由贸易港的政策红利,聚焦“双向贸易促进”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国际交往最佳场景”的独特优势,海南会展业必然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外会展》记者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