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近日在京召开。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已成为优化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字友好城市是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数字化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人类生产生活与数字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对优化城市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对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格外重视,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数字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央网信办、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围绕以新技术支撑城市高效能治理、建立并完善城市智能中枢等释放政策信号,描绘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新图景;此外,各地积极开展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喜人成果。不过,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仍面临着诸如数字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数字鸿沟、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
建设数字友好城市,要打造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的宽带网络,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网络连接能力;推动数据中心布局和建设,提升城乡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能力,满足数字政务、数字产业、数字生活等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完善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万物互联,为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建设数字友好城市,要打造便捷高效的数字公共服务——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资源远程共享和在线诊疗,推广电子健康档案和医保移动支付,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教育模式,打造数字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丰富的学习选择,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数字友好城市,要培育多元融合的数字经济生态——通过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企业和创新平台,形成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制造业、农业、商贸业开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业务,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和产业协同效率;加强数字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服务体系,营造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数字友好城市,要强化数字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个人信息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侵权行为;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城市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增强数字安全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面向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普及活动,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提升数字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数字友好城市将为居民带来更加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的数字生活体验,城市治理也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同时,数字友好城市还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发展的高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进而推动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断迈向新高度。通过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加快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步伐,共同打造充满活力、包容共享、宜居宜业的数字友好城市,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