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彬
近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印发2025年海南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在水旱田种植规定农作物进行补贴。
根据《实施方案》,补贴对象为拥有水旱田承包权且该水旱田种植了农作物(粮食作物、木本外油料作物、饲料作物和瓜菜)的农民(含承包户)、农场(国有、集体农场)职工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水稻、大豆、番薯、花生实际种植大户。具体农作物种类由各市县结合实际,在粮食作物、番薯、大豆、木本外油料作物、饲料作物和瓜菜等范围内确定,优先选择粮食作物。
《实施方案》规定,以种植农作物的水旱田作为申报条件,且享受补贴的对象确保耕地(水旱田)不撂荒,休耕不得超过一年。对非农征(占)用耕地、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予补贴。
《实施方案》要求,市县要积极探索建立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种植行为挂钩机制,进一步细化补贴条件,激励和引导农户(农场职工)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深耕、科学施肥用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自觉保护耕地,积极种粮。中央补贴资金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水旱田承包权的农民和农场职工,如土地承包合同中有约定的,按合同执行。省级资金重点用于水稻、番薯、大豆、花生实际种植大户(50亩及以上)一次性补贴,每亩补贴最高不超过200元(具体每亩补贴数额由市县依据申报面积确定),单个大户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完为止,如有剩余省级资金按中央资金的使用规定合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