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视界

    “海上吉普赛人”吟唱的南海渔歌,你了解多少?

    2021年08月26日 09:50:43

    “祖宗漂流到海南,各种条件都困难,茅草盖顶住水棚,旧时人叫疍家人……”今年六月,由三亚市申报的疍歌,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近日深入三亚的渔村,聆听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疍家人所吟唱的南海渔歌。

    资料图:疍家歌曲表演。骆云飞 摄

    疍歌是疍家人通常用粤语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群体,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他们历史上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

    资料图:陵水疍家鱼排。王晓斌 摄

    史料记载,海南三亚一带的疍家人在明清时期已经存在。他们从中国大陆自北朝南浮舟而来,正如《祖宗漂流到海南》一曲所言,到海南时“茅草盖顶住水棚”,长期在南海取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谋生手段,使得当地疍家人在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方面颇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因此显南海风情。

    “正月天时起东风,三亚渔船鱼最多……四月天时海情差,万里江洋是渔家。”今年81岁的张发结是疍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随父辈出海打鱼,口口相传学会了疍歌。人力、风力驱动渔船的年代,在广袤南海里唱歌,不仅可以缓解生活工作的单调苦闷,还有实际作用,“防止开船时打瞌睡,有时候大家你来我往对歌,可以一直唱到天亮”。

    据了解,疍歌的曲体结构为单乐段,以四句为一个乐段,旋律以六声音阶为主,时而出现小跳音和大跳音,有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混合拍子。演唱的曲调,三亚一带传唱的疍歌有叹家姐调、木鱼诗调、白啰调、咕哩妹调4个调,歌词题材内容分为情歌、劳动歌、仪式(婚、丧、祭祀)歌等。

    “疍歌的旋律中,有不少接近西方歌剧里的宣叙调,歌词从日常生活到时政风云,包罗万象。”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郭建民对疍歌开展过多个项目的研究,他认为疍歌是鲜活灵动的文化载体,反映了疍家人艰苦曲折的迁徙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海洋文明史。

    疍歌《望夫归》歌词。王晓斌 摄

    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张发结展示多本或手抄或印刷的疍歌歌词本。记者发现其中一首男女对唱歌曲《望夫归》,讲述了一个关于“下南洋”的心酸故事:

    “无风驶船帆角底,丢底麻篮等夫归,行开海边请只艇仔,摇开大船格勒底,个个行前无个系……”张发结说,这首歌大意是一位妇人看到大船从南洋返回,划着小艇靠前问,为什么自己丈夫同船去没有同船归。

    已有的研究显示,疍家人带着疍歌由广东中山、江门(新会)等地散发,东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广西的北海一带,再往南就沿着雷州半岛,流传至海口、陵水、三亚等地。郭建民在田野调研中发现,现今各地传唱的疍歌大体一脉相承,但一些腔调和唱词各具特色,形成了“粤语+X”的模式。“粤语是主体,不同的地方,当地一些方言被融入到疍歌里。比如琼南琼北的疍歌就有差别,分别融入了海南话、黎话的音和词。”郭建民解释说,这种变迁是疍歌的魅力之一,其中具有语言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音乐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价值。

    三亚疍歌面临着另外一种变迁

    在三亚,疍歌面临着另外一种变迁。这个偏远“渔村”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已是中国最知名的热带旅游度假目的地。过去容纳大多数疍家人讨生活的三亚港,也已让位给了游船游艇。“疍家人的生活已经由‘亲水’空间演变为‘离水’空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杨景霞、范秀玲在合著的论文《三亚疍家咸水歌研究》中直言,多种因素影响下,三亚疍歌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危机。

    “算上我,三亚现在有5个市级传承人。”张发结是三亚年龄最大的疍歌传承人,最年轻的一位是他的女儿,也已年近50岁。疍歌升格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让张发结等人深受鼓舞。在保持传统曲调的前提下,歌者们尝试将歌词改编得更“年轻”,更贴近当下的生活。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副部长彭玉璋是疍歌申报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之一。申报获批后,她的工作重心转向疍歌的传承和保护。“近期计划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挂牌疍歌传承基地,持续以培训班、进校园等方式,加强对下一代的培养培训;对外则多方拓展展示展演平台。”彭玉璋说,依托三亚旅游资源,“非遗进景区”的项目正在逐步推动,他日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山景区等知名景区,游客或能听到南海的鲜活渔歌。

    记者 王晓斌




    来源:中国新闻网责编:齐国宝
    交通运输部 国资委 发改委 住建部 卫生健康委员会 科技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 粤港澳大湾区 华东频道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2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