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视界

    黎锦、老古舞、骨雕……享受母亲河恩泽的白沙,诞生了一批非遗“明珠”

    2021年11月11日 10:33:15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魏铭纬 鲁启兰 文/图

    悠悠南渡江,宛若一条青罗带,蜿蜒于琼州大地,沿途串起高山、石壁、雨林等延绵两岸的瑰丽景色,也哺育了沿岸各市县众多儿女。

    大江流韵,“遗”脉相承。

    在漫长的岁月中,母亲河浸润滋养的白沙,诞生了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老古舞、骨雕、渡水腰舟……这些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成为白沙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截至目前,白沙已有世界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项目1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老古舞、黎族贴筑制陶技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黎族文身、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渡水腰舟、黎族传统民歌(润方言),白沙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硕果频结,令人瞩目。

    如今,我们不妨沿着南渡江的蜿蜒痕迹,走进白沙,寻访非遗传承人,倾听他们的故事。

    “双面”工匠王瑞妹身怀锦绣“绝艺”

    有人说,很难把“南海工匠”这个称号和王瑞妹联系在一起,因为她身材娇小,样貌也并不出众。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黎家女子,竟然身怀“绝艺”。

    王瑞妹时常在想,如果不是因为黎锦,自己也许会碌碌无为地过完这一生。王瑞妹文化水平不高,不太会说话,也不会写材料,只有黎锦的事,能让她打开“话匣子”。

    一针一线机杼忙

    王瑞妹出生在白沙县的一个黎村,从儿时记事起,便耳濡目染黎锦文化了。王瑞妹的母亲符明兰是当地民间非常有名的黎锦老手艺人,她是穿着母亲织就的黎锦长大的。

    成年后的王瑞妹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黎锦,开启了她的黎锦事业。2010年,王瑞妹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成为县里黎锦授课老师。2017年,其成立白沙润黎锦纺染织绣手工技艺传承所,2019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进行现场展演。

    现在,王瑞妹依然在针线机杼中“忙碌”。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内,一间宽敞的教室显得格外温馨。每天下午放学,女孩子们会齐聚在这间教室里,取出课绣针与织布,踏上织布机,围坐一起专心致志地缝着少女的梦想。王瑞妹就是这间教室的老师。尽管已显老态,岁月在她的额头留下深深的刻痕,但她仍坚持每天给孩子们上一会儿织锦兴趣课。王瑞妹是普通的黎族女子,谈吐间轻声细语,你从她的身上瞧不出异于常人的地方;而一旦握住织机,巧手翻转之间,简单的一针一线便在织布上组成了最美妙的图案。

    王瑞妹大部分时间会去学校和下面乡镇教织锦、双面绣,剩下的时间在研究技艺和制作黎锦文创产品。

    “年纪大了,我有时担心不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就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学习一些先进经验。”王瑞妹说。

    “南海工匠”护传承

    过去,黎锦曾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老艺人的不断逝去,一些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鲜少有人知道,为抢救传统黎锦样本,王瑞妹自己掏钱寻找并收藏古代黎锦;为寻找黎锦传统图腾和图案,她也会在工作之余到各处采风;她成立的白沙润黎锦纺染织秀手技艺传承所面向大众免费教学,不收取学费;“南海工匠”的人才补贴也投入到传承所的日常维护和用于研究和制作黎锦……

    有人问,王瑞妹,你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不值得呢?”王瑞妹总是这样回答。她认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古老民族的文明根基,值得大家去守护、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为寻回失落的龙被制作技艺,白沙启动了“龙被复制”项目,而拥有精湛双面绣技艺的王瑞妹是必选传承人之一,王瑞妹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最终,包括王瑞妹在内的5名织女一针一线织绣了近10个月,黎族龙被终于复制成功,并通过专家评审。

    现今,王瑞妹的黎锦故事依然继续着,仿若正在绣着的一幅黎锦,精心运用复杂的绣法,最终将绣出正反两面同样精美而又独特的“双面绣”。

    “黎妹子”张潮瑛“抖”出百万销售额

    她,是土生土长的黎族姑娘,是一名伶牙俐齿的“带货主播”,也是一名传承非遗的“南海工匠”。

    她带的“货”,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同时,她也带领许多山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生活的新出路。

    她就是白沙黎族自治县黎锦文化的传承人——张潮瑛。

    创办白沙灿然黎锦合作社

    海南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黎族的独特“史书”,转布、反针、直绣、横绣,一针一线,编织出万千图腾,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然而,因耗时耗力耗工,黎族织锦工艺一度濒临失传。

    在张潮瑛的童年记忆中,时常会看到村里的老人在编织黎锦,但随着她渐渐长大,这项传统技艺也在逐渐失传。临近大学毕业时,专升本法学专业的她定下了“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毕业论文主题。在白沙县的档案馆寻找素材时,黎锦这个民族符号又重新出现在她的视野中。

    “当时在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黎锦竟然濒临失传,因此在论文通过后就联系了相关的老师,正式拜师,开始对黎锦进行系统学习。”张潮瑛说。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海南黎锦的文化魅力,原本开设舞蹈教室的她毅然决然创办了白沙灿然黎锦合作社,主营设计和销售黎锦工艺品。然而,创业并非易事。资金匮乏、货源稀少、宣传力度不够,制作出来的产品没什么销路。

    张潮瑛下决心寻求突破。2018年底,她开始接触短视频,带领几位黎族“阿妹”身着黎锦服饰载歌载舞录视频、开直播。渐渐的,名气有了,订单也变多了,2019年就实现了百万元年销售额。

    在疫情期间,行业受到重创时,张潮瑛团队凭着直播带货,挺过了艰难时刻。黎锦也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他们对异彩纷呈的黎锦服饰赞叹不已。

    开办培训班带领“姐妹”奔小康

    在这条创业道路上,张潮瑛表示,离不开“姐妹们”的支持。“我们是互相陪伴走过来的,她们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精神上的支持。”这些姐妹,正是张潮瑛合作社里编织黎锦的织娘。她们遍布在大山深处的村落中,许多人家境贫困,收入仅靠几亩田地,黎锦让她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新的出路。

    “最开始跟文化馆有合作,如果时间合适,我就会开黎锦培训课,教导一些学员学习技艺。通过培训,我了解到有许多女学员可能没有一技之长或者没有契机去找工作,因此我会挑选一些技艺成熟的织娘到合作社上班,可兼职或全职,希望能够减轻她们的生活负担。”张潮瑛表示,她还提供了收购渠道,许多人在黎锦上看到脱贫的希望。

    张潮瑛告诉记者,如今白沙县差不多有200个织娘,全职织娘一个月可以拿到4000-5000元,兼职织娘可以收入700-1500元。据了解,2019年白沙县农民人均收入12912元,在黎锦的带动下,农民一年可增收3000多元。

    如今,张潮瑛的合作社依托黎锦产品,已实现百万元年销售额,这千丝万缕织就的黎锦里,不只有一个姑娘的半世芳华和文化传承,更承载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来源:椰网责编:陈思璐
    交通运输部 国资委 发改委 住建部 卫生健康委员会 科技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 粤港澳大湾区 华东频道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2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