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载体,其宜居性愈发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关键标尺。近年来,“中国宜居城市指数”凭借其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和全面深入的评价体系,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参考。
即将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以其涵盖90项指标的专业体系,对100座城市展开了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化的剖析与对比。其评价框架凭借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以及精密复杂的算法模拟,创新性地构建起城市宜居性的“四大支柱”——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治理与稳定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这四大类广泛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关键脉络,为精准衡量城市宜居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
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宛如城市前行的强劲动力源,细分为经济绩效、市场活力和基础设施三个子类别。经济绩效着重考察城市产业的效益产出、结构优化及创新驱动能力。通过分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等指标,可洞察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市场活力聚焦市场主体的活跃度、营商环境的宽松程度以及创新创业氛围的浓厚程度,涵盖货物进出口额、收入房价比等具体指标 ,反映城市经济的内生动力。基础设施则从交通网络的便捷性、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医疗设施的先进性等硬件基础,为城市经济腾飞提供有力支撑。如一线城市借助发达的地铁网络与高效的物流枢纽,实现人员与物资的快速流通,极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环境可持续性:守护城市的绿水青山
环境可持续性聚焦于污染负荷、自然资源消耗、环保措施三大关键要点。污染负荷密切关注空气质量指数、工业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立足城市居民呼吸的“清洁度”;自然资源消耗考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利用效率,督促城市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环保措施涵盖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政府环境保护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等,衡量城市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
城市治理与稳定:构建和谐有序家园
城市治理与稳定围绕城市治理和公共安全两大核心板块展开。城市治理涉及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例如,通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65岁以上人口占比等指标,可评判城市养老体系的完善程度。公共安全聚焦社会治安防控、应急救援能力、医疗体系保障等方面,确保市民生活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中。部分城市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安防监控,大幅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城市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社会文化与教育:滋养城市软实力
这一大类着重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与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方面,考量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高等教育普及率等指标,保障市民享有优质教育机会,为城市发展培育各领域人才;社会文化涵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娱乐支出、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等,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塑造城市独特气质。如历史文化名城凭借丰富的古迹遗存、多彩的民俗活动,传承千年文脉,吸引八方来客,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创新研究方法:精准洞察城市短板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城市宜居指数采用标准化值法与夏普利值法相结合的前沿手段。标准化值法确保各项指标数据在同一尺度下可比,消除量纲差异;夏普利值法精准分配各指标、各城市在综合评价中的贡献权重,保障评估结果公平公正。不仅如此,新加入的“假设(What-if)模拟分析”为城市宜居建设带来新的启迪。
假设模拟的核心在于专门对某一座城市相对薄弱的20%维度进行强化。具体操作如下:先依据得分高低,对单个城市涵盖的所有指标进行细致排序,精准锁定相对较弱的20%指标,然后将该城市选中的指标用平均值替代,观察城市排名变化。这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极具针对性的决策依据,使其能够精准施策、靶向提升,实现城市发展效益最大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备受关注的“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即将正式揭晓。届时,位列前茅的城市将成为众多城市学习的典范。
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是对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庄重承诺,更是实现城市长远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通过不断提升经济活力、守护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水平、丰富社会文化,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在多元赋能的强劲驱动下,以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为导向,必将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宜业宜居的魅力之城,点亮我国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