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宜居性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质量的关键标尺。城市建设杂志社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运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100座城市的宜居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搭建科学评估架构,革新算法体系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依据科学研究与算法模拟,确立了涵盖四个大类及十个子类别在内的城市宜居性框架。其中,四大类分别为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治理与稳定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子类别进一步细化为经济绩效、市场活力、基础设施、污染负荷、自然资源消耗、环保措施、城市治理、公共安全、教育、社会文化等。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摒弃了传统城市排名指数常用的相等权重法,创新性地采用标准化值法与夏普利权重相结合的方式。这一创新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主观性过强、易导致城市排名失真等缺陷,完全基于官方数据进行实验分析,使得排序与政策模型更加客观、科学,为精准评估城市宜居性筑牢了坚实基础。
解析指数报告,洞悉发展格局
排名格局与区域表现
本次宜居指数排名中,众多城市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哈尔滨、海口、淄博等城市脱颖而出,跻身前十名,打破了以往的排名定式,彰显出城市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从整体排名情况来看,全国各省份均有表现出色的城市,在前二十名中,广东省尤为突出,共有5座城市入围,充分体现了广东省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各城市在经济、民生、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的整体进步。
城市综合表现剖析
深入分析可知,在参与评估的100座城市中,仅有43座城市的综合表现高于平均水平,这无疑表明我国城市宜居建设任重道远,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然而,从具体分数分布来看,从排名第17位的潮州到第88位的保定,城市的综合分数均在1和-1之间,意味着大部分城市之间的表现差距相对较小。这既反映出各城市在宜居建设方面竞争激烈,也预示着只要城市找准发展方向,精准施策,短期内城市的宜居水平有望实现显著提升,我国城市宜居建设未来充满潜力与机遇。
一线城市的发展短板
研究结果显示,一线城市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凸显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失衡问题。通常而言,百姓对宜居的最直观感受往往来自环境方面,若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的宜居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城市的宜居性不应仅仅局限于名次,而应更注重从建设性的方向出发,切实提升城市的宜居品质。
模拟分析的启示
通过“假设”模拟分析发现,银川市排名由第83位攀升至第8位。这充分凸显出排名处于最差20%区间的指标对城市整体宜居水平的严重制约作用。这也意味着,倘若当地政府能够精准锁定这些薄弱环节,积极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推行适宜政策,城市在宜居指数排名上极有可能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完善指数体系,擘画城市美好蓝图
未来,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计划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城市纳入评估范围,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城市的宜居水平,促进两岸三地城市在宜居建设方面的深度交流与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中国城市的整体宜居性。
为使中国城市排名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提升研究对改进宜居城市政策方案的实际价值,研究团队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部分一级指标,并开展100座城市市民的随机问卷调查。同时,利用Open AI、Deep Seek等前沿科技,深度挖掘城市宜居性的潜在影响因素和内在关联。此外,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使其更贴合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和居民实际需求,通过综合考量多维度数据指标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实现对城市宜居性的精准化评估。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与完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指导,助力中国城市在宜居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城市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理想家园。(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